网 站 热 搜:

人参皂苷分类
人参皂苷作用
人参皂苷快讯

四成直肠癌患者术后性功能“打折”

  直肠癌术后,男性或出现难勃起、无法射精,女性或有性冷淡、阴道干涩等后遗症。

  术后性功能能否保留关键取决于医患双方是否重视

  如果患者年逾八旬、本身就已有大小便失禁的先兆,执意保肛可能反而不如切肛

  相较老外患结肠癌者较多,中国人更为"悲催":直肠癌患病率超过结肠癌患者。"这很麻烦,因为直肠的位置更靠近肛门,意味着有可能保不住肛;也意味着,手术时操作不当就易损伤男性的射精神经、勃起神经,导致术后难勃起或勃起没法射精;女性也同样遭殃,术后性冷淡者为数不少。临床观察发现,超过四成的患者术后性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‘打折’现象。"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兰平教授表示,中国患者往往太含蓄,从不提醒医生注意;而不少医生也不注重患者的术后性生活质量,往往对肿瘤一切了之。

  癌症康复乐园提醒您:如果患者年逾八旬、本身就已有大小便失禁的先兆,执意保肛反而可能不如切肛,"不保肛毋宁死"很可能效果不佳,还容易导致肿瘤复发。

  直肠癌患者:性功能或随肿瘤而逝

  "中国的患者都很隐忍,医生不问,他们不说。其实近年来,随着肿瘤被定义为慢性疾病且临床治愈率越来越高,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也越来越被重视。但就因为医生不太留神、患者也没主动提及,导致很多直肠癌患者的性功能、性感受就这样随着肿瘤被切而跟着悄然而逝。"说到这一点,兰平非常遗憾:"要知道,很多直肠癌患者都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,以后还有几十年漫长的生活等着他们。"

  兰平解释,支配男女性功能、性感受的神经很多都与直肠一起共存在盆腔内,而手术操作摘除肿瘤时,如果不是很精准,就可能损伤这些神经,从而导致男性术后难以勃起、无法射精,女性性冷淡、阴道没有分泌物等后遗症。

  "临床约有超过四成的直肠癌患者会不幸遭遇性功能损伤。我们医院比较看重这个问题,所以把有损伤的病人范围缩小到10%左右。这其实关键取决于医患双方是否重视。"兰平建议,患者最好能在术前主动提醒医生注意帮其尽可能保留性功能,因为毕竟不是每位医生都会特别关注此领域,更多的精力肯定还是放在肿瘤能否干净切除上,但如果患者有要求,医生也势必会更小心处理。

  他透露,目前他们正在开展一个相关课题:研究能否将术后已损伤的神经干细胞再次连接,从而恢复患者的性功能,但要实现还需较长时间。

  "患者术后在住院期就能感觉到自己的性功能状况如何了,因为虽然此时不能行房,但该有的生理反应肯定还是会有的。"另外,他提醒,术后大约一个月后才可以开始性生活,此前还应以静养休息为主。

  高龄患者保肛不一定效果好

  "保肛"是近年来直肠癌治疗领域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,不少患者第一时间就会对医生疾呼:"我一定要保肛!不保肛毋宁死!"

  兰平坦言,他非常理解病人的心情:"不仅仅是生理上会不方便很多,而且也涉及到患者的自尊心,切除肛门在他们看来等同于一种残疾。"他表示,目前保肛技术水平在我国发展不错,有相当大比例的患者可以如愿实现保肛,但还是要因人而异的,能否保肛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、位置以及侵犯肠壁的程度等。"以前认为肿瘤离肛门7厘米就可以保,现在发展到5厘米,个别的甚至是2厘米距离时还能保,但这不是绝对标准,要视患者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夺。"

  兰平同时指出,不少年逾八旬的老龄患者,其实已经出现大小便失禁先兆了,如果此时还执意要求保肛,即使成功也可能后效不佳。"老人不像年轻人那样代偿功能好,本来肛门就已经较为松弛了,手术又会进一步损伤肛门周围的肌肉,导致括约肌功能进一步变差,术后很可能生活难以自理。"

  他表示,这类情况如果不保肛其实更好,因为切肛后排泄出口将变为在腰腹部,肛门袋只要注意护理、更换,是可以保持身体清爽无味的,便利程度反而大过强行保肛。

  医学前景:

  逾五成直肠癌病人未来可不做化疗

  众所周知,肿瘤病人大多要经历手术、放疗、化疗三部曲。而兰平却告诉记者:其实有超过一半的直肠癌化疗病人不过是花钱"白练",没有任何效果,反而会伤身,导致免疫力下降。

  "这并不是医院、医生要坑病人的钱,而是目前的手段难以甄别出哪些病人对化疗敏感,哪些不敏感,为保险起见,于是统统都化疗。"他介绍,有调查数据显示:60%的直肠癌病人在术后不做化疗也能长期生活;做了化疗的病人有75%能长期生存。也就是说,做与不做,相差者只有15%,超过半数的患者其实不用做照样过得好好的,还有小部分病人做了也没有提高生存率。

  "所以我们现在与国际上的专家进行接触,想尝试建立一个肿瘤个体化的研究网络,希望未来能发现结直肠癌更多的敏感与不敏感标记物,从而在治疗手段面前能有效区分各类患者。如告诉患者:你有90%的可能不用做化疗也可长期生活,你看你还需不需要做?这样治疗起来才能有的放矢,也可节约病人的医疗成本,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医疗伤害。"兰平说。

  此外,他介绍,打算开展的研究也希望能通过发现更多更准确的分子标记物,预测出健康人群未来患肿瘤的可能性,能够结合其家庭遗传背景、自身情况等,"算"出其患癌的概率,有助于高危人群提高警惕,定期检查,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。